預測石油價格暴跌對全球的影響取決于許多相互關聯的因素。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指示器便是油價的下跌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是供應過剩,還是需求疲軟?就此輪暴跌來看,兩大因素兼而有之。這也就是為何這一現狀既令人疑惑又令人擔憂。
令人擔憂是因為一方面全球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大型新興市場——正經歷增長放緩,另一方面油價暴跌加劇主要經濟體的通縮壓力。同時投資者對能源部門的神經過敏還反映到金融市場的波動性上:新興市場企業借款主要集中在石油領域——如巴西石油公司——而美國垃圾債券市場持有相當一部分高負債頁巖生產份額。
令人疑惑是因為此前經濟學家預計低油價理應能夠帶動全球經濟增長——如果油價處于60~70美元/桶,那么隨著石油進口國石油消費能力的提升將得以帶動經濟上漲0.5個百分點,但事實并非如此。由于以下幾點原因,石油價格下跌利于增長尚未得到印證:許多發達經濟體依舊在減少債務階段,消費者也處于節省模式,雖然可能未來態勢會有改變。2015年美國數據顯示高耗能國把能源消費省下來的錢用于消費,有助于提振經濟。新興市場石油進口國,石油價格下降的后果還沒有完全被傳遞出來。
除了全球需求疲軟,石油出口商如海灣地區正在削減預算開支,而這是自金融危機以來被視為對全球經濟起到至關重要的助力之一。
一些新興市場石油進口國,包括印度和土耳其已從較低的能源價格中獲益,前者201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名列前茅。擁有大規模農業部門的發展中國家同樣因更低的燃料成本及食品價格而受益,提高收入。然而這些收益尚不足以抵消油價下跌對全球的負面影響。
更廣泛的影響
全球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是重要因素。能源效率問題以及全球經濟中能源密集型行業占比的減少是抑制高油價影響的長期趨勢。這個趨勢在2000年代中期,當石油價格的飆升沒能削弱增長時已被關注到。我們應當考慮石油價格走勢更廣泛的影響。
上世紀70年代,歐佩克興起、石油價格連漲三倍,不僅導致70年代中期的經濟衰退,高油價還助推美國通貨膨脹,致使利率急速上升,這些因素加總在一起引發了1980年代早期的主權違約潮,破壞了拉丁美洲幾乎近十年的增長前景。
自80年代末開始的長期油價下跌(跌到每桶15美元),導致蘇聯因無法支撐衛星國財政負擔而崩潰。
而過去十年石油價格的上漲則激勵了石油技術的運用,包括使美國從主要石油進口國轉變成為出口國的頁巖油行業。
政治不穩定
眼下我們又站在轉折點上。隨著歐佩克勢力的衰退,大部分石油價格可能還將延續下跌。對于已經飽受脆弱經濟折磨的主要石油出口國,如伊朗、俄羅斯、尼日利亞、委內瑞拉來說著實是個壞消息。后者在中國的幫助下才勉強幸免于徹底違約。
一些經濟體如沙特阿拉伯和哥倫比亞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外匯儲備,以減輕沖擊。但是其他國家,如尼日利亞則沒有,并且很可能成為下一個阿塞拜疆(阿塞拜疆近日就IMF貸款展開商討)。而好消息是,一些國家已經發起重大改革,試圖解除“石油魔咒”。但這個過程很可能引發痛苦的結構性改革:潛在違約,以及政局動蕩。
所有這一切都加劇風險,尤其是中東地區的風險。20世紀60年代,海灣地區作為石油市場中心帶來新的區域權力平衡,美國在其中扮演安全保證人的角色。
而今局面正發生變化。伊拉克戰爭之后,美國似乎無法或不愿參與其中;該地區傳統邊界正受到威脅;區域強國——沙特阿拉伯、伊朗、土耳其和俄羅斯——則正在試圖填補權力真空。
沙特阿拉伯為保護其石油市場份額而采取的直截了當的戰術同樣符合戰略目標的需要,即控制區域對手的實力。全球能源市場目前的波動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以及地緣政治風險。難怪金融市場風聲鶴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