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能源新聞網站Oilprice.com的專欄作家Nick Cunningham在其文章中所言,影響油價的因素實在太多,其實沒有人能真正說清楚油價到底會漲多少。即便是股神巴菲特,也對油價心存敬畏。
“我們完全不知道長期油價會怎樣變化……我們認為我們不能預測大宗商品的價格走向。”巴菲特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上表示,投資者不應該根據伯克希爾或其他公司的交易,而將油價或其他商品期貨的價格預測神圣化。
油價預測有多難?這從高盛、渣打、摩根士丹利等諸多著名投行在油價判斷上鬧出的“烏龍”就可見一斑。
例如,在今年4月中下旬多哈凍產協商會議召開前夕,高盛大宗商品策略師Damien Courvalin在研報中指出:“不認為多哈會議將給原油市場多頭帶來驚喜,考慮到市場花了18個月的時間才最終開始再平衡,所以減產毫無意義……更大的可能是,多哈會議將為油價提供下跌催化劑。”但有意思的是,此番表述后的兩周,WTI油價大漲近10%。
試圖擬合油價走勢的指標仍不計其數,“鑰匙”在哪兒,可謂眾里尋他千百度。
在傳統框架中,供需面因素決定油價的長期走勢。方正中期期貨研究員隋曉影指出,例如2014年以來原油供給持續過剩,油價從2014年年中開始下跌,而隨著供需差的持續收窄,油價在今年上半年出現反彈。不過,油價走勢中短期的影響因素比較復雜,除了中短期的供需之外,機構報告、產油國政策、匯率等也會對油價走勢形成一定指引。
程小勇表示,國際油價作為大宗商品,其價格變動最大的因素是供求關系,但是由于供求平衡表等一系列數據往往是滯后的,因此可以尋找其他的指標作為估算原油價格走勢的參數,而這些參數中先行指標和同步指標作用較大。其中先行指標很難尋找,尤其是關系相對穩定的指標。而同步指標中,可以特別關注其他油脂價格,如豆油和棕櫚油價格,因植物油和原油在生物燃料方面存在替代關系。在原油過多的時候,植物油被從混合燃料中排擠出來,或至少是減少了使用。相反,當原油短缺時,植物油的需求會突然增加。
“原油不但包含商品屬性,還包含金融屬性。市場經常關注的EIA商業庫存和原油的相關性就很差,因為原油很多時候體現的是其金融屬性。”黃李強說,“還有一個數據是貝克休斯公布的美國鉆井數,這個數據具有一定滯后性,這是因為鉆井從停產到復工還是有一定的時滯。”
龔文佳認為還應該關注美元走勢。國際上原油是以美元計價,因此美元指數走勢對油價來說是具有一定參考意義的。當美元指數上漲時,投資者相當于以更高的成本購進石油,從而令市場的積極性減弱,導致油價下跌;反之,美元指數下跌時,市場的積極性會增強,從而油價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