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集團旗下煉廠有望獲批1000萬噸進口原油配額的消息刺激了國內眾多地方煉廠(地煉)的神經,后者長期以來受困于原油的稀缺而被迫以燃料油作為煉油原料。但昨天有機構人士表示,雖然地煉申請原油進口的熱情較高,但短期內,國家進一步放開政策的希望不大。
作為國內成品油供應的“第三支力量”,地煉產能過去幾年不斷擴大,但生存環境卻未有根本好轉。山東省燃料油協會副秘書長余羽華此前告訴本報記者,以山東地煉為代表的整個地方煉廠煉油規模近年發展很快。但不管怎樣,地煉發展最大的制約瓶頸還在于原料。
位于山東濱州的京博石化一位原料采購經理對此表示,該公司通過山東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向國家申請原油進口已歷經多年,至今沒有任何進展。
據悉,山東省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由21家地煉和省煉油協會自愿參股組建的企業,其成立的主要任務就是整合山東多家地煉的資源,向國家要求放開原油進口。
前不久,市場傳出消息稱國家發改委將特批中國化工集團旗下煉廠從2013年開始獲得1000萬噸的原油進口配額。由于多年來國家對原油進口一直采取嚴格管控,這一事件顯示相關政策開始松動。地煉也借此看到了進口原油的曙光。
對此,山東東營華聯石化原料采購部人士表示,“11月商務部啟動了2013年原油非國有貿易進口的審批工作,我們煉廠也向商務部遞交了申請材料。”不過該人士坦承,鑒于商務部嚴苛的申請條件,最終能夠獲得批復的可能性非常小。
商務部網站顯示,除了對注冊資本,原油水運碼頭、原油儲罐使用權的要求外,還要求申請的公司在近兩年有原油進口業績。
“既然之前從未獲得原油進口配額,對于地煉而言,何來‘進口業績’?”上述人士說。
記者從安迅思息旺能源獲悉,2009年國家公布的原油非國營進口企業名單上,大部分獲得資質的企業實際都具有“國資”背景;地煉企業無一上榜。此后三年,商務部未對外公布進口名單。
雖然獲得進口配額的困難重重,但多數地煉每年依然在“鍥而不舍”地遞交材料,申請原油進口,并在不同場合進行呼吁。
但安迅思息旺能源分析人士指出,地煉單獨或聯合或通過行業協會向國家申請進口原油配額的行動幾乎從未中斷過,但最終獲得配額的希望還是不大。
金城石化采購部人士也表示,近期想要拿到原油進口配額希望渺茫。從國家目前態度來看,有加大整治石油行業的政策趨向。11月國稅局發布消費稅征繳新政即是一個明顯例證。在這種狀況下,還處于無序發展的地煉,要拿原油進口配額的想法明顯有悖于國家行業治理的政策導向。
另據商務部網站公布,2013年成品油(燃料油)非國有貿易進口的申請目前正在進行審核中,多家地煉還是有望獲得燃料油自營進口資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