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但喜慶的氣氛沒能給冰冷的糖市帶來一絲溫暖,糖價仍在下跌途中,并屢創新低。在國際增產的大背景下,國內盡管連續兩年出臺收儲政策,但托市效果不佳。據悉,年后2013/2014年度臨儲政策即將出臺。
筆者認為,臨儲政策僅僅是短時間緩解了糖廠的資金壓力,并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國內供過于求的格局,糖價依然承壓。而展望未來,國內糖價還得看原糖價格,而原糖價格筑底仍看巴西2014/2015年度產量預估。
國內政策難改糖價頹勢。2014年,諸多政策可能給糖價帶來一定的支撐,但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糖價下跌的頹勢。1號文件正式出臺,文中確定對白糖繼續實施臨儲政策。臨儲政策力度遠不及2011/2012和2012/2013年度實施的收儲政策。不論是時效性,還是力度,臨儲政策都不會改變當前糖市供應過剩的格局。
另外的政策比臨儲還要虛無縹緲。進口關稅可能提高5%-10%不等。此舉有賴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簽署的協議細則。細則中若規定當國內產業受到巨大沖擊,可以適當提高進口關稅,則進口關稅提高有望。甘蔗直補政策也在研討中。若這兩項政策落地,對糖業穩定無疑具有重大意義,對穩定糖價也會有積極作用。但短期內政策實施還存在不確定性,糖價弱勢恐難改變。
進口持續增長仍是最大利空。2013年中國累計進口食糖高達454萬噸,增加21.31%。最新船運統計數據顯示,1月巴西有30萬噸左右的食糖發往我國,去年同期僅為5萬噸。
中國自2004年以來食糖進口一直相對穩定,且在進口配額194.5萬噸以內。隨著近3年食糖價格的大起大落,食糖進口呈現持續攀升的趨勢。2011年食糖進口首度突破配額上限(194.5萬噸),配額外進口量不斷走高。2011年和2012年食糖進口總量分別高達292萬噸和348萬噸,其中配額外進口分別達到97.5萬噸和153.5萬噸。而2013年累計進口總量454萬噸中,配額外進口量更是高達259.5萬噸,首次超過配額內進口量。
總體上,中國食糖進口市場表現出新特征,一方面,2013年食糖進口總量繼續增長,并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食糖進口量的結構分布發生變化,從以往的配額內進口為主,轉變為配額外進口量占據主導地位。
配額外進口利潤長期存在是中國食糖進口量持續攀升的最重要原因,同時也解釋了配額外進口食糖多余配額內進口食糖。以1月22日為例,鄭糖/原糖的比值約為298,高于筆者測算的進口上限229(高于此上限,表明原糖進口再加工成白糖的成本仍低于國內)。預計2014年,進口加工利潤存在的情況下,進口食糖還會源源不斷涌入。進口量的持續增長也給國內糖價帶來持久壓力。
巴西2014/2015年度單產或略降。當前北半球食糖主產國正處于壓榨高峰期,預計2月底3月初將逐漸進入收榨期間。
從目前的生產情況看,印度、泰國較為正常。印度預計全年產糖2500萬噸左右。泰國2013/2014榨季甘蔗產量或為1.1億噸,糖產量或為1100萬噸。2013/2014年度泰國出口預計增長到850萬噸。
而巴西4月開始的2014/2015年度的生產,將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近期巴西出現連續干旱,或影響甘蔗的成熟,降低甘蔗單產,預計巴西2014/2015年度食糖產量小幅下調,這或成為原糖筑底的契機。作為全球第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巴西食糖對全球糖價舉足輕重。2012年巴西反季節降水一度造成產出進度放緩,國際糖價一路飆升;2013年巴西港口失火也令糖價連續收陽。
糖價在三年增產周期中的下跌回吐了上一輪上漲,預計節后糖價走勢仍偏弱,但伴隨著三年減產周期的臨近,糖價有希望筑底。建議投資者關注巴西2014/2015年度的產量預估,這可能成為原糖筑底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