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現價格相關系數高達0.99, 投資者結構持續改善
2006年1月6日,白糖期貨合約在鄭商所掛牌交易。彈指一揮間,10年時間很快過去。隨著我國食糖年進口數量翻倍增長,國內缺糖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當前,國產糖的市場主導地位被削弱,全行業深陷虧損泥潭不能自拔。誰運用了期貨市場這個平臺和期貨市場工具,誰就多了生存下去的一分希望。
如今,鄭糖期價已成為國內糖市風向標,期現貨糖價相關系數高達0.99,產業鏈上的實體企業通過期貨市場和靈活運用期貨工具進行產品銷售、采購、套保、融資等交易模式已十分成熟,鄭糖期市和國內食糖產業在過去10年里同舟共濟,取得了雙贏。未來,國內食糖產業的發展需要鄭糖期市與整個產業進一步融合。
制糖企業的好日子結束了
2006年國內食糖行業可以用“甜蜜的事業”來形容,制糖企業、貿易商等的日子過得很不錯,雖然白糖期貨合約上市交易,但對食糖行業并沒有產生太大影響,很多糖商對這一新生事物不了解、不熟悉,也不想去了解和熟悉。
當時,鄭商所和期貨中介機構在產區舉辦了很多次期貨知識講座,也有大量的專業人士無數次深入制糖企業講解利用期貨工具降低經營風險的好處,但仍有不少制糖企業和貿易商不愿意嘗試。鄭商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鄭糖日均成交量僅為12.18萬手(單邊,下同),日均持倉量僅為5.61萬手。
尤其是自2010年以來,國內糖價持續多年下跌,導致很多制糖和貿易企業經營困難,一些制糖企業由于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貿易企業也不敢采購和囤積。
據中國糖業協會統計,2013/2014榨季國內食糖行業虧損96億元,2014/2015榨季仍然處于虧損狀態。更為重要的是,蔗農收入難以得到保障,不僅甘蔗收購價大幅下跌,并且甘蔗款被大量拖欠,農民種蔗積極性嚴重受挫,國內食糖供給受到威脅。中國糖業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共拖欠蔗民甘蔗款50億元。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在國內糖市供求關系和外部經濟環境發生實質變化時,由于很多涉糖企業的經營方式沒有及時跟上市場發展的步伐,沒有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這讓他們陷入了困境,在經營中處于不利地位。
另一方面,鄭糖市場規模在不斷地擴大,鄭糖期價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成為國內糖市風向標,其漲跌和國內現貨市場供求狀況、國際糖市變動趨勢、進口糖與走私糖數量的增減、產區蔗農的種植意向以及糖料產量的增減等息息相關,對實體企業在經營上的引導、提供規避市場風險工具等作用越來越明顯。
與此同時,以往全國糖市長期缺乏有代表性的主流價格,制糖企業生產與銷售食糖、貿易商和用糖企業采購食糖以及如何定價,更沒有信息渠道去了解國際糖市情況等市場現象消失。而隨著鄭糖期貨倉單融資等業務的廣泛開展以及實體企業通過期貨市場進行產品銷售、采購等交易模式的成熟等,運用期貨工具為企業經營服務已成為趨勢,大多數制糖企業和貿易商等開始積極參與鄭糖期貨交易,并且很多涉糖企業利用鄭糖期市這一平臺渡過了難關。
據了解,2006—2010年,鄭糖交易量與持倉量增減變化雖然較大,但穩步增長的態勢一直沒有改變,2011年以來,鄭糖市場呈現出成交活躍、持倉穩定的運行態勢。值得市場關注的是,2015年1—10月,鄭糖日均成交量再上一個新臺階,達到72.78萬手,較2014年增長82%。2015年11月鄭糖日均成交量增長至113.49萬手,日均持倉量達到69.24萬手。
期現價格相關系數高
2006—2011年,國內期現貨糖價明顯受到甘蔗生長周期的影響,呈現出“三年漲三年跌”的周期性運行規律。2011年糖價漲至8000元/噸左右以后,國內糖市開始進入新周期,此時進口糖對國內糖市的影響力增強,其憑借價格優勢不但搶占了國產糖的市場份額,打壓了國內糖價,而且還改變了國內期現貨糖價的運行規律。2014年以來,國產糖持續減少的影響顯現,進口糖數量被有關部門嚴格管控,國內市場影響糖價漲跌的因素錯綜復雜,但最終各種因素的合力在鄭糖期市得到充分展示。有關機構的研究顯示,2006年以來,國內期現貨糖價相關系數高達0.99,這意味著鄭糖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發揮良好,鄭糖期價成為現貨價格的風向標。
令人關注的是,近年來參與鄭糖市場的法人客戶不斷增加,其交易量和持倉量穩中有升,鄭糖期市的投資者結構持續得到改善。據記者了解,當前鄭糖期市法人客戶的成交量和持倉量占比與絕對量逐漸提升,2015年10月,鄭糖期市的法人客戶日均成交量和持倉量分別為38.02萬手和23.61萬手,占當月日均成交量和持倉量的33.84%和41.46%。
對于涉糖企業來說,借助期貨工具可以使企業經營更加穩健。據業內人士介紹,鄭糖期市在幫助涉糖企業控制風險與穩健經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在國內年產糖量超過10萬噸的企業和年加工原糖量超過10萬噸的企業中,有超過90%的企業都在期貨市場進行了套保業務操作;在年貿易量超過50萬噸的企業中,有80%的企業在期貨市場進行了雙向套保業務操作。
據記者了解,一些涉糖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這一工具,有效抵御了糖價下跌的風險,企業承受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也顯著增強,經營效益顯著改善。例如,中糧屯河(600737,股吧)、廣東廣墾糖業等一批能夠靈活利用期貨市場進行期現結合經營的優秀企業,已被作為鄭商所的“示范點基地”企業進行宣傳推廣。
廣東金嶺糖業集團董事長林水棲告訴記者,近年來,金嶺糖業集團通過鄭糖期貨市場等新的市場平臺對企業經營進行改進和管理,較好地解決了原料、產品采購、銷售、保值、融資等問題,通過套期保值操作等規避了價格持續下跌風險,同時還幫助蔗農解決了種什么、如何種,以及如何對甘蔗定價等涉農問題,為一些甘蔗產區實現農業生產產業化、產品化、標準化等積累了經驗。
“近年來,鄭糖期貨市場發展迅猛,市場影響力日益擴大,制糖企業利用專業水平高、對現貨市場十分了解的優勢等,完全可以較輕松地在期貨市場進行產品銷售、庫存保值等期現貨結合的交易,最大限度地把現貨市場的經營風險通過期貨市場規避掉。”林水棲說,金嶺糖業集團之所以能夠立于不敗之地,并且還不斷發展壯大——白糖年加工量增長到60萬噸,既有原糖加工也有甘蔗壓榨生產線,還發展了甘蔗種植基地等,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充分利用鄭糖期貨市場,通過賣出與買入套保操作等規避了行業系統風險,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此外,記者了解到,隨著期貨公司風險管理業務的開展,制糖企業在傳統簡單的買入、賣出套期保值業務之外,還可以積極嘗試倉單交易、質押、賣斷等新業務模式,做到“一魚多吃”,一次套保,多次利用。但萬變不離其宗,目的都是服務好企業的生產經營。在資金流、庫容使用和倉單價值最大化方面,制糖企業還可以充分利用企業與倉儲單位、風險管理子公司的良好業務關系,不斷學習使用期貨市場新工具,有效實現經營工具多樣化。
利用期市信息對稱性進行調控
2015年年末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重點強調,要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當前的重點是農產品(000061,股吧)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
云南中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宇飛表示,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食糖產業和其他農產品一樣,面臨著“上有天花板,地板節節高”的窘境。供給側改革的提出使得業內十分重視食糖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說:“食糖是全球各國政府的控制性商品,保持一定的自給率,適度進口補充是各國政府的基本國策。目前,我國食糖產業的現狀是,一方面國內生產成本高企,國內產量無法滿足國內消費量;另一方面政府擁有大量的儲備糖,進口加工產能過剩。如何通過供給側的結構改革來實現我國食糖產業的健康發展是我國糖業界面臨的重大課題。”
從我國食糖市場的供給側來看,其組成為國產糖、進口加工糖、國儲糖,以及非法走私糖。其中,國產糖和進口加工糖是主要的日常供應源。由于國產糖的生產特征是季產年銷,具有強烈的季節特征,而進口加工糖可以常年加工,所以如果有關部門對照當年的平衡表,并按照缺口量控制進口量,且在進口時間上進行精準調控,那么完全可以實現互補的目的。至于國儲糖的收放,更容易控制自如。
黃宇飛認為,我國食糖供給側的結構改革相對而言比較簡單,即以國產糖的供應量為基數,預判當年食糖消費量,缺口由進口加工糖彌補,國儲糖作為量的杠桿調節器使用,嚴打走私糖。與此同時,在當前土地流轉存在困難的情況下,還要提倡境外種植甘蔗國內榨糖,大力降低產品成本。
在黃宇飛看來,編制當年的產品平衡表是決定調節的關鍵所在,更為重要的是,鄭糖市場是一個信息對稱平臺,交易者通過市場調研、分析、判斷已經提早對于未來的糖市發展趨勢有了比較領先的判讀,利用好期貨市場的信息對稱性和趨勢領先性特征進行組合調節是非常有效的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