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豆經過兩周的瘋漲之后,在上周迎來了一次大跳水,想必市場大多人士已經更摸不清頭腦了,目前市場多空交織但哪一面影響更大、更主要,似乎并不清晰,本期筆者簡單對消息面進行匯整整理,希望能給業內人士分析行情提供一些參考和邦助。
1、未來一周美國大豆產區天氣將有利于大豆生長,短期利空。國家糧油信息中心7月14日監測顯示:未來一周美國大豆產區降雨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前期降雨較少的中西部大豆產區將迎來降雨,降雨帶覆蓋此前干旱較為嚴重的南北達科他州以及降雨較少的衣阿華州和伊利諾伊州,降雨的增加以及氣溫的下降有利于大豆生長,也給此前美豆價格持續上漲降溫。此前,上周四美國發布干旱監測報告顯示,上周美國干旱面積略有增長,截至7月11日的一周,美國大陸地區沒有反常干燥或干旱的比例為76.9%,一周前為77.65%,三個月前為73.01%。
2、巴西居民抗議示威阻礙谷物出口,短期利多。據巴西私人港口協會ATP上周三稱,本月帕拉州居民在一條高速公路舉行抗議示威活動,堵塞高速公路,反對總統米歇爾·特梅爾提出的一項立法(這項立法可能造成該地區國家森林保護面積減少),造成港口損失1.5億雷亞爾,約合4700萬美元,ATP在一份聲明中稱,Miritituba市沒有谷物能夠運出,造成損失。近幾年嘉吉和邦吉等糧商均在Miritituba市建設了碼頭。
3、增值稅上調后致大豆7-9月到港量堆積,短期利空。7月1日大豆進口增值稅從13%降至11%,部分大豆船期后延,疊加原本7月到港大豆船只,部分港口卸貨能力無法滿足龐大的大豆到港,其中山東地區尤為嚴重,大量船只排隊等待卸貨。同時,隨著國內對蛋白粕需求持續增長,大豆需求也增長明顯,雖然春節后國內油廠大豆壓榨利潤逐漸下降,但由于油廠基本上已通過基差鎖定利潤,上半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再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由于船期延后導致前期進口大豆加之7月以后大豆到港量,7-9月大豆到港量仍然較大,預計7月大豆到港量將達到950萬噸左右,8月為850萬噸左右。
4、中美簽訂1253萬噸大豆進口合約,長期利多。7月13日,來自中國和美國的20多家企業13日在美國艾奧瓦州首府得梅因簽署合同,中國企業將從美國進口1253萬噸大豆和371噸豬肉及牛肉,進口金額總值達50.12億美元,該筆1253萬噸進口合同是繼2015年中美所簽定的1318萬噸采購協議之后的第二大進口合約。代表美國簽字方的美國大豆出口協會首席執行官Jim Sutte稱,這意味著中國幾乎購買愛荷華州一年全部大豆產量,價值相當于美國糧食出口總量的10%。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十年內進口將達到1.21億噸,相當于在目前規模上再增長30%,為滿足中國的需求,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已超過了玉米,巴西今年大豆產量或史上首次突破1億噸。
5、農產品(000061,股吧)補貼逐步取消刺激進口,中長期利多。過去三年來中國逐步削減農產品補貼,包括棉花、大豆、玉米、原糖最低收購價均都取消,導致這些糧食作物產量下降,2016年中國谷物產量13年來首次下跌,而通過出售戰略儲備,中國國內糧食價格依然穩定,但今年全球糧食價格普遍上漲,全球氣候異常令大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價格上漲至近兩年新高,過去兩個月大米期貨上漲近30%,小麥期貨也上漲近15%。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進口大豆4481萬噸,增長14.2%。經合組織(OECD)農產品高級分析師Andrzej Kwiecinski認為,中國將進口更多谷物、種子,更多牲畜、肉類以及蔬菜、水果,他認為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提高,相較于進口作物,中國國內糧食成本的相對競爭力將變得更弱。
6、美國資金流入減少,中期利空。美國Fed宣布加息及縮表以來,流入美國的資金卻連續降低,而流入巴西、韓國、墨西哥等新型市場國家的資金卻并未減少,同時美元指數也沒有按照一般的規律升值,近期也一直在下跌。由此可見,資金并不看好美元作為硬通貨的強勢作用,在川普政策推進有明顯曙光之前,華爾街資本及世界各地的投機基金對美國的各領域的投資短期內不會有大的動作,這對美大豆來說或許也是一種利空的聲音。
因此從以上的消息綜合來看,短期內美豆結束了天氣炒作帶來的牛市效應將迎來一波回調走勢,但中長期來看中美之間的貿易協定有利于大豆價格,但美國國內政治及貨幣政策的變動也會對大豆價格形成一定的影響,筆者提醒后期仍需關注此類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