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能萎縮,指數打回原形”,由于端午節小長假,本周只有三個交易日,而低迷乏味的特征也凸顯出來。周一市場并未承接上周長陽的走勢,而是在券商整體疲弱的環境下,出現了調整走勢,量能進一步下降,個股漲跌比也是處于1:1的狀態,分化明顯;周二市場延續了這一格局,不過券商有所活躍,指數也保持小幅翻紅走勢,次新股繼續強勢表演,而其余熱點板塊則大多是一日游,每天更換頻繁,指數窄幅整理,量能繼續萎縮;周三市場走勢低開后下探,且量能進一步萎縮,指數也隨之低迷,盡管券商活躍,權重股護盤指數,但漲跌比更是1:2,漲少跌多,市場也回歸到了弱勢格局中。
指數拉鋸格局源于資金模式
盡管5月31日一根近百點的長陽喚醒了大盤,但進入到6月之后的幾個交易日并沒有突出的表現,又回到了之前15個交易日的橫盤狀態。特別是量能,階梯型的持續萎縮,滬指已經降至1600億元水平。除了游資反復拉抬次新股形成持續性熱點之外,其余熱點均沒有太多的持續性,只給伏擊者以利潤,追漲者買入就有被套的尷尬。
如今行情券商板塊保持穩定,這意味指數重心相對穩定,券商不發力指數也很難突破,但其不破位,指數也跌不動;熱點方面,由于存量資金博弈特征明顯,且6月份以來的前4個交易日,就已經有超過60家公司發布減持及減持計劃公告,解禁股派發壓力較大,所以資金沒有解放套牢盤意圖,是采取了沒有套牢盤的次新股進行反復炒作,這也說明了指數后期沒有沖關的欲望,保持橫盤,恰恰符合多方資金的利益。
次新股活躍背后的規律
近期次新股成為惟一持續性的熱點,次新股活躍背后有規律可循嗎?傳統的投資者認為板塊、概念、流通盤大小是判斷關鍵。但筆者則不認為是這樣,我在《投資者十大贏家實戰系統》中創立“次新股實戰系統”時提出來了“時間周期”概念,也就是說炒作次新股的要素歸根結底就是兩個時間周期,一個是與大盤趨勢的相關性,市場從弱轉強時,次新股表現最活躍(近期次新股活躍就是典型);另一個就是次新股本身的時間特性,即新股上市的時間,簡單總結來說,就是把握,1周,2~3月,這樣的周期,是適用于不同的節點,最早是用于破發,然后是調整周期,如今則是打開漲停后1周,或者是2~3個月。這兩個節點是次新股極其容易爆發的時間點。而只要次新股滿足這兩個要素,無論其是大盤股也好,小盤股也罷,隸屬于什么樣的行業,有怎么樣的題材,都會呈現板塊式的活躍,這才是次新股的魅力。
具體到2016年6月,應用“次新股實戰系統”可以發現其走勢規律,例如連續一字板漲停打開1周后爆發的個股,是源于擁有高換手率,主力快速換籌,形成新主力高舉高打的模式。例如第一創業,日換手率在50%以上;金冠電氣,40%以上;維宏股份,30%以上;新美星,35%以上;蘇奧傳感,30%以上。因此,時間周期短的個股,利用高換手推動高股價,一旦這樣的高換手無法維系,行情也就結束了。
次新股操作策略
那么有哪些次新股可以關注呢?根據上述選股標準來看,開板后1周的個股有:匯嘉時代、嘉澳環保、世嘉科技等;2~3月的個股有:瑞爾特、鷺燕醫藥、建藝集團、東方時尚、川金諾等。這里面要把握好核心因素,即換手率決定了主力運作的時間和高度。除了一周后,高換手,快速完成資金換莊的,否則大多數次新股,需要經歷了“初期開板后的量能高位,籌碼派發,隨后量能低迷,進入無序期,也是等待新主力入場的時間”。
最后筆者要特別強調,雖然次新股擁有很多的優點,但其也無法逃脫市場大跌的風險,而僅僅是在市場由弱轉強時才會走出好的走勢。在很多時候如果市場存在重大的破位或下跌風險,那么次新股也難獨善其身。同時不能輕易介入已經被炒作、甚至爆炒過的次新股,因為一旦次新股被炒作其很容易出現長期弱勢的局面。 |